
当塞内加尔遇见中国:一场跨越时空的现代化对话正在改写非洲命运
在达喀尔的晨曦中,中国援建的轻轨列车载着上班族疾驰而过;在塞内加尔河三角洲,中国农业专家指导当地农民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塞内加尔通讯社社长马马杜・迪奥普近日撰文指出:”中国现代化经验正在非洲大陆引发化学反应,这种 ‘ ...
在达喀尔的晨曦中,中国援建的轻轨列车载着上班族疾驰而过;在塞内加尔河三角洲,中国农业专家指导当地农民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塞内加尔通讯社社长马马杜・迪奥普近日撰文指出:”中国现代化经验正在非洲大陆引发化学反应,这种 ‘ ...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一个全新的 “经济朋友圈” 正在形成。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携手中非企业,以 “跨界组队” 模式开启合作新篇章。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聚合,而是一场打破行业壁垒、重塑发展...
当中国农业专家在肯尼亚草原教马赛人用手机监测土壤墒情,当 5G 基站在刚果盆地的原始森林中亮起,一场静默的产业革命正在非洲大陆上演。中非合作已超越传统基建范畴,通过 “智慧农业 + 数字基建” 的双轮驱动,为这片大陆...
当 “一带一路” 的种子在西非大陆生根发芽,几内亚比绍这个人口不足 200 万的国家,正以 20 亿美元投资协议书写中非合作新范式。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流动,而是中国企业以 “投建营一体化” 模式,为非洲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的生动实践。 一、被低...
当撒哈拉沙漠的热风掠过金字塔尖,非洲大陆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改写全球经济版图。截至 2025 年,这片土地的人口突破 14 亿,其中 60% 年龄在 25 岁以下。年轻的人口结构、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以及政策红利的释放,让非洲成为全球资本眼中最炙...
5月22日,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陈海会见埃塞俄比亚外交部新任国务部长哈德拉,双方就全面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深化中埃各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在国际多边领域协调协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来源:驻埃塞俄比亚使馆)
5月22日,驻安哥拉大使张斌拜会安国务部长兼总统民事办公室主任德阿尔梅达,就中安关系发展交换意见。
张斌表示,中安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当前两国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双方正积极探索务实合作转型升级。中方愿同安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安关系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德阿尔梅达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始终是安哥拉最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安中传统友谊深厚,两国合作基础牢固。安方期待同中方一道,不断拓展双边合作新领域,助力安中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来源:驻安哥拉使馆)
3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镇的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中国农业专家察看示范田稻苗长势。 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以前家里8亩地种本地稻,连温饱都难以维持。三年前改种杂交稻后,我们不仅吃得饱,还有余粮可卖,甚至攒钱买地扩大种植。”近日,在马达加斯加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所在地马希齐镇,30岁的稻农费莫索阿·拉卡通德拉扎拉带着满足的笑容对记者说。
图片 3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镇,稻农费莫索阿·拉卡通德拉扎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在阿诺西阿里沃村,农业部技术员朗博阿萨拉玛·拉齐纳正带领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他曾两度赴湖南培训,如今已成为本地杂交稻推广的中坚力量。
“我的技术都是中国老师教的。”他说。多年来,中国专家不仅推广良种,更注重“良法”的传授:既在“田间课堂”里手把手教农民育苗、插秧、防治虫害,也通过系统化理论授课,培养本地技术骨干,再由他们将种植知识继续传授给更多农户。
图片 3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阿诺西阿里沃村,农业部技术员朗博阿萨拉玛·拉齐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艾琳·诺嫩贾纳哈里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的3亩稻田去年首次尝试种植杂交水稻便迎来丰收,“以前种田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心里踏实多了”。
2007年,中国援马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实施。这也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10个援非农业示范中心之一。在示范中心的墙上,悬挂着农业专家在全岛推广水稻的珍贵照片,角落里整齐堆放着各式农具。
图片 这是3月26日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镇拍摄的中国援马杂交水稻示范中心。 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这里的农民一直‘靠天吃饭’,受限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水稻产量始终上不去,很多农民吃不饱饭。”中国农业专家胡月舫指着远处的稻田说,“让杂交水稻在这里扎根,第一步是选好种子。”为筛选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品种,他与团队带着几十个稻种样本,几乎踏遍了全岛主要稻区,最终选育出5个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具备高产、抗旱、耐淹等优势。
图片 3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镇,中国农业专家胡月舫(右一)向当地稻农介绍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可真正的挑战,是让农民接受这些‘外来种’。”农业专家宋春芳说。为打消疑虑,专家们在相邻的两块稻田上分别种植杂交稻与本地稻,在同样耕作条件下,杂交稻的产量是后者的两到三倍。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村民们信服地改口称它为“擦拉贝”——当地语中意为“最好的东西”。
推广过程中的艰辛,至今仍历历在目。胡月舫回忆,他们曾住在农户漏雨的草棚,饮用屋顶铁皮瓦收集的雨水,徒步十几公里背柴做饭,靠木薯干粮来作为三餐充饥。“有次改造沼泽地时,我脚底被树枝刺穿,是村民们抬我出来的。”
目前,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7.5吨,是当地常规品种的两到三倍,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金黄的稻米不仅填满了农民的粮仓,更托起了这个岛国粮食安全的愿望。
3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镇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农民在示范田中检查水稻长势。 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希望有一天,中国杂交水稻能种满整个岛,让更多农民吃饱饭、挣到钱,我们能早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记者随行的本地同事埃里克·拉佩若齐说。
这是3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阿诺西阿里沃村拍摄的稻田。 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3月26日,农民走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镇的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示范田间。 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来源:新华网)
5月20日,驻纳米比亚大使赵卫平在使馆举行2025年首场记者招待会,纳米比亚国家电视台、《太阳报》、《新时代报》、《纳人报》等10余家媒体派记者参加。
赵大使在开场发言中重点阐明中方对美滥施关税的严正立场,介绍今年上半年中纳关系发展情况,批驳美西方歪曲联大第2758号决议,并结合向与会记者赠送《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及《摆脱贫困》宣介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和中国式现代化成就。赵强调,中方将继续为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推动中纳关系在未来5年取得更大发展。
赵大使并就中纳经贸、教育、能源等领域合作回答记者提问。(来源:驻纳米比亚使馆)
5月20日,驻乌干达大使张利忠出席首届中乌咖啡认知之旅交流会并致辞,乌外交部常秘巴吉瑞、乌驻华大使沃内卡、使馆王建勋参赞及乌中两国咖啡贸易商出席活动。
张大使祝贺首届中乌咖啡认知之旅成功举办,介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乌共同落实十大伙伴行动取得的成果,强调中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方愿同乌方一道,持续落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加强贸易投资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乌方高度赞赏中国企业在乌投资,希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融合乌咖啡与中国市场优势,持续加强双方相关贸易与投资合作,筑牢两国互信与理解的基石。(来源:驻乌干达使馆)
5月21日,驻加蓬大使周平会见加蓬新任青年、体育、文化繁荣、艺术和社会组织部长穆朗吉,双方就中加两国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等交换意见。
周祝贺穆履新,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非双方商定将2026年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中方愿以此为契机,深化两国人文合作,加强两国青年交流,进一步丰富两国关系内涵。
穆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在峰会期间提出的“人文交流伙伴行动”,表示期待同中方加强文化、体育和青年等各领域合作,深化双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两国传统友谊深入人心。(来源:驻加蓬使馆)
5月20日,驻肯尼亚大使郭海燕拜会肯尼亚执政党联合民主同盟全国主席姆巴里尔。
双方就积极落实两党两国领导人共识,加强两党在治党治国经验交流等领域合作交换看法。
(来源:驻肯尼亚使馆)
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5月2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中国和50多个非洲国家的近百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议“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中国式现代化”。
与会嘉宾围绕“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实现公正合理的现代化”“中非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引领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中非深化文明互鉴,倡导人民至上和多元包容的现代化”“中非可持续发展经验交流,推动实现和平安全与生态友好的现代化”等议题展开讨论,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以及中非共同现代化方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分享。
纳米比亚共和国驻华大使伊莱亚·凯亚莫说,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征途,每个国家因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然而,在这些差异背后蕴藏着共同愿景,即改善人民生活、消除贫困和建设具有韧性的社会。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不仅关乎经济快速增长,还与促进社会公平、体制改革和良好治理有关。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和丹·奥斯曼·阿布迪说,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仅仅关乎基础设施或经济增长,它关乎物质进步、文化自信、社会公平和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故事为非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即耐心规划、投资人才以及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表示,中非两大文明虽远隔重洋、各具特色,但拥有高度的相似性与契合性,对集体主义、和平发展等理念的共同坚守,厚植双方真诚相待、平等交流的精神根基。中国与非洲,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让中国与非洲始终紧密相连。作为全球南方成员,中非携手逐梦现代化将为全球南方的现代化积蓄澎湃动能,为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中非智库论坛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重要分论坛,旨在为中非发展合作建言献策。本届论坛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主办,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承办,云南财经大学协办。(来源:新华网)
5月16日,驻南非大使吴鹏应邀赴东开普省姆塔塔市参访纳尔逊·曼德拉博物馆并致辞。博物馆及桑贝基勒·曼德拉基金会高层、姆塔塔市政厅官员陪同参访,当地文化教育工作者、学生、记者等百余人到场。
吴大使代表中国驻南非使馆向博物馆赠送了运用中国传统烙画工艺绘制的曼德拉总统肖像作品并致辞,表示,曼德拉总统是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十分敬重的老朋友,相信他的精神将继续鼓励中南两国人民不断深化双方友好合作关系。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友好。与会嘉宾和博物馆高层感谢中方赠礼,认为此次参访体现了中南两国人民间传统友谊,期待进一步深化两国人文交流。(来源:驻南非使馆)
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市中心的车流长龙中,一座黄白色立交桥的轮廓日渐清晰。这座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承建的三层立交桥即将于5月底全面通车,彻底结束这个西非国家没有现代化立交桥的历史。
这是5月1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拍摄的邦贝德立交桥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电建供图)
邦贝德立交桥项目位于王子大道与T2公路交汇处,这里曾是科纳克里城市交通的“堵点”。项目团队前期勘测数据显示,该路口日均车流量超出设计容量三倍,早晚高峰时段拥堵尤为严重,民众日常出行苦不堪言。
邦贝德立交桥全面通车后将打通这一交通“堵点”。项目经理巩乔奇告诉记者,立交桥由上跨桥梁、地面环岛和下穿通道组成,将同步解决进出城、跨区域和机场快速通行三大难题,有效缓解沿线及周边地区交通拥堵状况。
在医生克里斯托夫·桑杜诺看来,这座立交桥不仅是道路工程,更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过去要通过邦贝德地区简直是种煎熬。我们宁愿坐半小时渡船过河,也不想在车流里困两个小时。立交桥全面通车后,通行时间将大大缩短。”
4月29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工人在邦贝德立交桥项目建设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项目部本地雇员办公室主任穆罕默德·谢里夫·迪亚洛表示,邦贝德立交桥项目非常出色,是几内亚国家历史上首座三层立交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中国项目落地几内亚”。
对于每天从项目附近经过的科纳克里市民来说,这座立交桥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有的商铺经营者自发维护着施工区域秩序,有的出租车司机开始熟悉起新的导航路线,放学路上的孩子们则数着桥墩的浇筑进度……
4月29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工人在邦贝德立交桥项目建设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当晨光洒向桥体,这座凝结中几两国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立交桥在城市天际线上呈现出崭新轮廓。全面通车后,它不仅将有效优化科纳克里市的交通格局,更以立体化解决方案为非洲国家城市道路改扩建及治理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这是5月1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拍摄的邦贝德立交桥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电建供图)
4月29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工人在邦贝德立交桥项目的下穿通道建设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4月29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工人在邦贝德立交桥项目建设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来源:新华网)
5月19日,驻加纳大使童德发拜会加纳渔业与水产养殖部长埃米莉娅·阿瑟。双方就中加渔业合作等交换意见。李耀宏参赞在座。
童大使表示,近年来,中加关系健康发展,渔业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中方愿继续深化同加方在渔业与水产养殖等领域合作,帮助加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阿表示,加方愿积极学习中国渔业先进经验,加强两国渔业合作。(来源:驻加纳使馆)
5月20日上午,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主办,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承办,云南财经大学协办,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协助的“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开幕。会议会场设在昆明市,主题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中国式现代化”。
外交部非洲司公使赵勇,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杨绍成,云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陈红,纳米比亚共和国驻华大使伊利亚·凯亚莫,索马里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和丹·奥斯曼·阿布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朱翠萍主持开幕式。
在主旨发言阶段,原非盟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穆罕默德·勒巴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执行秘书长陈新,坦桑尼亚非洲国际政策中心主任奥马尔·姆坚加,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副主编吴传华,南非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芬迪勒·姆夸纳兹,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全球南方研究中心秘书处非洲发展研究处副处长张友谊,加蓬奥马尔·邦戈大学副校长让-弗朗索瓦·奥瓦耶,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朱翠萍,非盟对话研究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阿卜迪塔·贝耶内先后发表主旨演讲。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田丰主持主旨发言。
20日下午,大会进行分论坛研讨。第一分论坛主题是“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实现公正合理的现代化”;第二分论坛主题是“中非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引领开放共赢的现代化”;第三分论坛主题是“中非深化文明互鉴,倡导人民至上和多元包容的现代化”;第四分论坛主题是“中非可持续发展经验交流,推动实现和平安全与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分论坛研讨结束后,大会将举行闭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有非洲国家驻华使节代表、外交部和云南省有关部门代表、中非高校及智库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其中,来自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的代表共62位。(来源:中国非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