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塞内加尔遇见中国:一场跨越时空的现代化对话正在改写非洲命运
在达喀尔的晨曦中,中国援建的轻轨列车载着上班族疾驰而过;在塞内加尔河三角洲,中国农业专家指导当地农民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塞内加尔通讯社社长马马杜・迪奥普近日撰文指出:”中国现代化经验正在非洲大陆引发化学反应,这种 ‘ ...
在达喀尔的晨曦中,中国援建的轻轨列车载着上班族疾驰而过;在塞内加尔河三角洲,中国农业专家指导当地农民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塞内加尔通讯社社长马马杜・迪奥普近日撰文指出:”中国现代化经验正在非洲大陆引发化学反应,这种 ‘ ...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一个全新的 “经济朋友圈” 正在形成。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携手中非企业,以 “跨界组队” 模式开启合作新篇章。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聚合,而是一场打破行业壁垒、重塑发展...
当中国农业专家在肯尼亚草原教马赛人用手机监测土壤墒情,当 5G 基站在刚果盆地的原始森林中亮起,一场静默的产业革命正在非洲大陆上演。中非合作已超越传统基建范畴,通过 “智慧农业 + 数字基建” 的双轮驱动,为这片大陆...
当 “一带一路” 的种子在西非大陆生根发芽,几内亚比绍这个人口不足 200 万的国家,正以 20 亿美元投资协议书写中非合作新范式。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流动,而是中国企业以 “投建营一体化” 模式,为非洲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的生动实践。 一、被低...
当撒哈拉沙漠的热风掠过金字塔尖,非洲大陆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改写全球经济版图。截至 2025 年,这片土地的人口突破 14 亿,其中 60% 年龄在 25 岁以下。年轻的人口结构、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以及政策红利的释放,让非洲成为全球资本眼中最炙...
7月5日,驻马达加斯加使馆与马旅游和手工业部、新闻和文化部联合举办“马达加斯加《花儿与少年》雅集”活动。驻马达加斯加大使季平、马旅游和手工业部部长德瓦等出席,湖南卫视、芒果TV《花儿与少年·同心季》节目制作团队及嘉宾参加。
季平大使充分肯定节目组为推动中马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民间友好做出的积极贡献,援引马达加斯加谚语“感应相答,则情谊愈笃”,寄语中马文明对话的美好未来,并表示,中马两国虽远隔重洋,但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一定会成为和平的纽带、发展的动力和友谊的桥梁。
德瓦部长代表马政府向节目组嘉宾颁发表彰证书,称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和一次真实的文化间邂逅,将对推动马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的旅游推广产生深远影响。
那英、龚俊等嘉宾代表分享了旅马见闻和感悟。中马双方青年艺术家分别作了器乐与舞蹈表演。马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来源:驻马达加斯加使馆)
7月6日,驻坦桑尼亚大使陈明健出席第49届达累斯萨拉姆国际贸易博览会“中国日”开幕式。桑岛工贸部常秘萨特马、坦工贸部副常秘苏莱曼、贸发局长拉蒂法以及中、坦百余家企业代表出席活动。褚昆参赞参加。
陈大使热烈祝贺本届博览会及“中国日”开幕式顺利举办,表示中方愿通过商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实对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同时为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提供更多便利。希望两国企业深入交流、加强对接,共享发展机遇,为中坦经贸发展注入新动力。
萨特马表示,坦方愿同中方共同持续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开幕式前,陈大使同与会嘉宾为“中国馆”开馆剪彩并巡馆。山东、湖南、四川等省共100余家中资企业赴坦参展。(来源:驻坦桑尼亚使馆)
在科特迪瓦一家由中企控股的橡胶加工厂,工人们在处理烘干后的橡胶。本报记者 邹 松摄
科特迪瓦第七届国际农业和动物资源展上,非洲客商在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展台前参观咨询。本报记者 邹 松摄
拿出珍藏的美酒,跳起热烈的迎宾舞——不久前,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市维奥索村的村民们,以最淳朴的热情欢迎中方人员。去年,中国企业帮助村里通上了电。今年,网络铺设计划即将落地,橡胶包销模式带动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村里的加工厂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就业地。
在科特迪瓦,像这样“一个工厂带动数个村庄、致富数千民众、激活产业发展”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在中国企业帮助下,科特迪瓦发挥农业资源禀赋,运用农业新科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发展实现提质升级。
中企对当地橡胶产业综合贡献率将超过50%——
“中国橡胶企业的到来,推动科特迪瓦橡胶加工业整体跃升”
“企业让村庄脱胎换骨,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谢。”维奥索村青年洛兰特与村民们一起身着盛装,向中国企业美兰集团的代表说,中国企业让维奥索村有了新的产业,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五六年前,科特迪瓦橡胶业还停留在出口杯胶的阶段,多数当地人甚至不了解树上挂着的“白坨坨”能创造多少价值。美兰集团2019年开始在科特迪瓦设立橡胶加工厂,通过大量招工让附近村民收入实现增长。圣佩德罗市是科特迪瓦第二大经济城市,美兰集团控股的第三橡胶加工厂就坐落于此。记者在现场看到,整洁明亮的厂房内,两条生产线24小时作业,发酵后的杯胶原料经切削、清洗、搅拌、压制等工序,再经烘干、抽检后封装,由集装箱运往阿比让港出口,年产能达10万吨。
数据见证着变化:1996年至2024年,科特迪瓦橡胶出口量从1.6万吨增至135万吨;2019年起,中国成为科特迪瓦最大橡胶出口国,年出口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如今,科特迪瓦已跻身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橡胶出口国,所有出口橡胶均实现国内初加工。中国企业是科特迪瓦橡胶产业快速增长及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兰集团、海南农垦、海胶集团等中企在科特迪瓦建立起从种植、采收到加工、出口的全产业链供销体系,预计到今年年底,中企对科特迪瓦橡胶产业综合贡献率将超过50%。
“中企对于科特迪瓦橡胶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胶农尝到了甜头,也让年轻人有了进厂学技术的机会。”美兰集团董事长朱陈说。曾骑着小摩托收胶的洛兰特,如今已成长为美兰集团最大的杯胶供货商,是统筹上百个村庄杯胶供应的“行业能手”。
“中国橡胶企业的到来,推动科特迪瓦橡胶加工业整体跃升,既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也创造了大量就业。”科特迪瓦国务部长兼农业部长阿朱马尼表示,“科方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助力科特迪瓦农业从原料出口向初级加工转型。”
中方专家指导格格杜垦区水稻产量质量双提升——
“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借鉴”
“这是来自格格杜垦区的中国大米,在科特迪瓦家喻户晓。”不久前,科特迪瓦第七届国际农业和动物资源展在阿比让举行,科特迪瓦南部格格杜垦区生产的大米亮相展会。
1997年,格格杜垦区迎来了第一批中国农业技术合作组专家。作为中科两国建交后的首个成套农业项目,经过近30年、11期中国援非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格格杜垦区不仅是中科两国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更是科特迪瓦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本地经销商杜桑格尔介绍,格格杜垦区在中方专家指导下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垦区水稻产量已由原来的平均每公顷2.5吨提升至4吨,稻米畅销西非,水稻种植户年均收入超2万元人民币。
作为最早在科特迪瓦实践大规模水稻机械化栽培的垦区,格格杜垦区的中国专家组在当地组织了大量内容丰富、实用的培训,涉及水稻生产、仓储、销售,农机操作、维护、维修等多个领域,培训科方政府官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农民超过2000人,促进了水稻产业本地化可持续发展。
经过近30年发展,格格杜垦区已选育出10多个水稻新品种,以适应当地以及西非民众对水稻品质的多方面需求。在水稻种植及加工方面,格格杜垦区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完成了耕犁、插秧、收割、脱扬等多个生产环节的大规模农机试验及应用,并建立起大米加工及销售的较完整供销系统。
地处西非的科特迪瓦距离赤道较近,与中国海南省在物产上有相似性。为进一步推动中科农业产业合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近年联合中方相关企业推出一系列热带作物产品,并通过各类农展会向科特迪瓦商家及企业展示农产品深加工的潜力。一款名为“可可咖啡”的饮品在科特迪瓦农业和动物资源展上就颇受欢迎,在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助力下,可可和咖啡这两种科特迪瓦盛产的经济作物有望融合为新产品。
科特迪瓦阿比让农业咨询公司专家桑德拉·恩贾表示:“非洲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这包括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链建设,也涉及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的实现,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借鉴。”
科方拥有了首家大型可可加工厂与仓储中心——
“期待借助中方技术与管理经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这是我们国家最现代化的加工厂之一,我很幸运能在这里上班。”25岁的当地青年科伦特在阿比让可可加工厂工作。这家工厂由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是科特迪瓦最大的自有可可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配套有6.7万平方米仓储基地,也是非洲最大的可可豆仓储中心。“我在这里能学到先进的技术,收入也比之前增长了一倍。”科伦特高兴地说。
目前,这座位于阿比让PK24工业园的可可加工厂已进入试运营阶段。记者在碱化烘干车间看到,当地员工正在将一批可可原料投入机器,可可豆被去壳、碎化后香味浓郁。据介绍,该工厂的熟化工艺质量控制相当严格,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可可特性,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科特迪瓦是全球最大可可出口国,出口收入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但此前近20家大型加工厂全被外资垄断。如今,科方拥有了首家大型可可加工厂与仓储中心,增强了在全球可可市场的话语权。”承建方留驻阿比让可可加工厂负责运维保障的技术总监陆华恒向本报记者介绍。
农业是科特迪瓦支柱产业,农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中方与科特迪瓦在农业技术推广、产能提升与产业链整合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推动当地农业加速增长。今年1—4月,中国自科进口额同比增长70.9%,橡胶、可可等农产品成为增长主力。
“中国是农业与制造业大国,在农业产业链整合方面的前沿实践值得科特迪瓦学习。”科特迪瓦圣佩德罗大学校长梅泰·梅凯表示。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吴杰表示,中科双方在农业领域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彰显了中科双边关系的深厚底蕴与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阿朱马尼表示:“中国在农业与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科特迪瓦期待借助中方技术与管理经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来源:《人民日报》)
南非经济学家、独立分析人士桑迪莱·斯瓦纳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不仅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更是南南合作的积极践行者和贡献者。
斯瓦纳指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全球南方的重要标准。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根据现行定义,中国是全球南方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除非有人要刻意改变国际标准。”
斯瓦纳强调,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坚定伙伴。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设立和中国对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的积极推动,充分展现了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在促进全球南方发展合作方面,中国的作用令人瞩目。”斯瓦纳指出,中国以强大的制造能力向全球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在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民众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以其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全球贸易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斯瓦纳认为,中国宣布将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的举措将大幅推动非洲对华出口。“中国正通过分享自身发展经验与资源,积极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斯瓦纳说,作为推动全球南方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通过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积极践行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他指出,近年来中国为来自中亚、非洲等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大量赴华交流学习机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通讯企业帮助南非等多国提升了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中国承建的铁路、电力系统和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已在多个非洲国家投入使用,切实改善了当地发展条件。
“中国的发展打破了西方设定的剧本。”斯瓦纳说,中国的发展不是通过战争或掠夺来实现的,而是依靠勤劳智慧与互利合作。他认为,中国正以自身实践为全球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斯瓦纳强调,推动多边主义体系改革是确保全球南方国家获得应有话语权的关键路径。他指出,当前国际格局变化为中非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加强多边协作,中国和非洲将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来源:新华网)
7月4日,驻冈比亚使馆举行援冈医疗队交接仪式,并举办“中冈同心,共护健康”主题招待会。冈卫生部常秘代表部长出席,冈国民议会医疗委员会议员,冈医师委员会代表,冈各主要医院院长,冈医学院、冈军医、冈红十字会等各方代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冈代表等百余人出席招待会。
刘大使介绍今年以来中冈卫生交流合作新进展,强调卫生合作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友谊,造福人民。刘祝贺第22批援冈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希望第23批援冈医疗队继续发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取得更大成绩。
丹法常秘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医疗卫生领域给予的帮助,高度赞扬援冈医疗队工作,并向第22批医疗队队员颁发总统签发的致谢证书。(来源:驻冈比亚使馆)
7月3日,驻刚果(金)大使赵斌会见齐塞克迪总统,双方就中刚高层交往及下步合作等交换了意见。
赵斌大使向齐塞克迪总统介绍了中刚经贸、基建等各领域合作进展和下步工作计划。
齐塞克迪总统表示,刚方高度重视刚中友好合作,对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刚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实现互利共赢。(来源:驻刚果(金)使馆)
7月8日,驻加蓬大使周平会见加蓬公共工程和建筑部长穆昆比,双方就深化两国基建、工程等领域合作交换意见。
周表示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有力促进加蓬经济社会发展。中方愿与加方一道,继续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穆高度评价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表示长沙之行收获颇丰,中方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等对外开放新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在经贸等各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穆并感谢中方长期支持加蓬基础设施建设,高度肯定中企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欢迎更多中国企业来加开拓市场,助力加蓬提升基建现代化水平。(来源:驻加蓬使馆)
7月8日,新任驻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代表、驻非盟使团团长蒋烽大使向联合国副秘书长兼非经委执秘加泰特递交全权证书,使团张玮公使、刘晓明参赞等在座。
蒋大使转达王毅外长亲切问候,赞赏非经委在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蒋介绍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重要意义及中国对非政策稳定性,表示中方愿同非经委携手落实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加向王毅外长致意,欢迎蒋大使履新,表示中国是非洲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高度评价中方给予非洲国家“零关税”待遇,愿同中方加强合作,助力中非合作高质量发展。(来源:驻非盟使团)
3月,尼雷尔领导力学院2025年南部非洲六姊妹党中青年干部研讨班举行,来自六姊妹党的90名中青年干部参加,共同交流治党治国经验。受访者供图
尼雷尔领导力学院校园。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6月12日,在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参观者在南非展台咨询。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摄
尼雷尔领导力学院院长马塞琳娜·奇日加在2025年南部非洲六姊妹党中青年干部研讨班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2024年11月8日,2024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活动现场,非洲学者在体验浙江金华婺州窑传统技艺。潘秋亚摄(人民视觉)
5月30日,来自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非洲留学生走进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双龙实验室长山基地,现场观摩学习农业种植和栽培技术。胡肖飞摄(人民视觉)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马古富力大桥今年6月正式通车。该桥是连接坦桑尼亚与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等国的重要枢纽。图为马古富力大桥。本报记者 沈小晓摄
从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驱车向西北行驶约45公里,来到滨海省,中方承建的专门为非洲国家培养党政干部的学校——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就坐落于此。
尼雷尔领导力学院是由坦桑尼亚革命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纳米比亚人组党、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等南部非洲六姊妹党(以下简称“六姊妹党”)联合建设,致力于通过交流互鉴加强政党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作为中非治国理政交流的重要成果,尼雷尔领导力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和非洲友党友好合作的重要象征,是中非相互坚定支持的又一例证,为新时期中非加强各领域合作树立新典范、注入新动力。
“连接六姊妹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桥梁”
一直以来,六姊妹党在团结带领本国人民争取独立、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事业中,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并肩奋斗,结下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谊。几年前,六姊妹党提出建设学院的构想后,中方予以积极支持。
2018年7月,中方公司承建的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在坦桑尼亚奠基。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同六姊妹党保持传统友好关系,为双方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政治引领作用。2022年2月竣工启用仪式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致贺信,强调中国共产党愿以尼雷尔领导力学院竣工启用为契机,同非洲各国政党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相互支持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院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包括主楼、宿舍楼、食堂、室外活动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宿舍楼可容纳约200人住宿。走在绿树掩映的校园中,现代化的行政楼、曲折的回廊、阳光下闪耀光芒的琉璃瓦……整个校园别具一格,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马塞琳娜·奇日加是尼雷尔领导力学院院长,也是学院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她向记者介绍,学院以坦桑尼亚国父尼雷尔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作出的贡献。“尼雷尔总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他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共同缔造了坦中友谊,并坚定地致力于加强坦中、非中友好。”奇日加说。
据奇日加介绍,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兼具战略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领导干部,并将知识传授给更多基层干部。学院主要开展两类培训:一是六姊妹党中青年干部研讨班,已有200多名青年参加;二是致力于提升政府机构治理能力的项目。“六姊妹党有着共同的理念,即帮助人民并为国家带来发展,学院正为这些国家培养新一代党政干部。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我们的课程由非洲各国的专家与中方专家共同设置。目前,我们正在制定进一步发展规划,推进战略合作,与更多志同道合的非洲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奇日加说。
“尼雷尔领导力学院是连接六姊妹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桥梁。”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总统哈桑表示,六姊妹党和中国共产党历来保持长期合作,中方为尼雷尔领导力学院的建设提供了支持。学院将促进双方合作不断加深,坦桑尼亚也将继续从中受益。坦方愿用好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同中方深化党建培训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断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
“用所学为国家发展、非洲振兴和非中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3月,尼雷尔领导力学院2025年南部非洲六姊妹党中青年干部研讨班举行,此次培训主题为“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南部非洲前解放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来自六姊妹党的90名中青年干部参加,共同交流治党治国经验。
学员们表示,此次培训拓宽了他们对党纪和现代政治领导力等的理解。通过与中方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之道,更加钦佩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谋进步的情怀和担当,愿进一步加强非中党际合作,不断推进南部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南方共同繁荣注入动力。
这样的研讨班每年都会在尼雷尔领导力学院举办。55岁的理查德·卡塞塞拉是坦桑尼亚革命党干部,也曾参加六姊妹党中青年干部研讨班。在开班式上,奇日加带领全体学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的回信。“这封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非中的深情厚谊。”卡塞塞拉说。
2022年5月底,尼雷尔领导力学院举办主题为“新时代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南部非洲六姊妹党的探索与交流”的研讨班,来自六姊妹党的120名中青年干部参加。研讨班结束之际,全体学员联名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达传承非中友谊、深化非中合作的坚定决心。
很快,习近平总书记给研讨班全体学员回信,勉励他们:“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积极投身中非友好事业,传承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全体学员回信,大家深受鼓舞。学院有信心培养出更多兼具战略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领导干部。”奇日加表示,学员们收到回信后兴奋不已,“希望用所学为国家发展、非洲振兴和非中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非盟《2063年议程》提出,要让青年成为非洲复兴的动力。“我非常赞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人民长期友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中央外事局局长乌比塞表示,青年是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将在莫桑比克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六姊妹党的中青年干部齐聚一堂,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中青年干部在研讨班上能深入学习了解中国发展道路,以及中国减贫的实践经验等。”研讨班学员、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中央政治局委员滕代伊·奇拉乌说。
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需要各国交流互鉴。在奇日加看来,非洲和中国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是非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五大支柱之一,为非中合作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
“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探索发展振兴之路”
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在为六姊妹党培育人才的同时,也起到了深化中非互学互鉴的重要作用。正如南非非国大主席、总统拉马福萨所说,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将会帮助非洲更好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
中国的减贫经验给卡塞塞拉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此次研讨班帮我拓宽了思路,比如可以通过发展产业等方式帮助群众脱贫。”他赞叹中国共产党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认为“中国经验值得借鉴,希望把它们广泛运用到实践中”。参加完研讨班后,他和同事走访了坦桑尼亚一些省份和地区,实地调研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在当地开展培训。
“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探索发展振兴之路。中国共产党通过尼雷尔领导力学院等平台与六姊妹党加强交流,向我们的中青年干部介绍做法与经验,为解决南部非洲地区发展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以尼雷尔领导力学院为平台,非中可以围绕党建、经济社会发展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持续深化非中政党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非洲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减少贫困、提高教育水平等一系列挑战,与中国开展合作、借鉴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非常重要。”奇日加说,在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非中深入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开启中非共筑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习近平主席同非洲领导人共同擘画中非关系的未来,提出中非共逐现代化六大主张和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
奇日加认为,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中非合作展示了一种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平等、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论述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纳米比亚人组党干部希孔戈表示,期待非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非中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来源:《人民日报》)
以“中非共行动 逐梦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日前在湖南长沙举行。行走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会场内外,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张热情洋溢的面孔,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一次次温暖坚定的握手。从中非朋友们的口中,记者听到了3个暖人心的故事。
一张签证,圆了贝宁小伙的创业梦想
“我想创立一个非洲农产品品牌,自己当产品代言人。”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记者见到正在现场向观众推介非洲特色农产品的26岁贝宁小伙乔力。谈及未来,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乔力眼中闪光。
清晨乘坐高铁奔向湖南娄底的农机工厂,下午与采购商洽谈合作,深夜在线上与非洲客户修改合同——乔力感叹:在中国的生活很有奔头。
5年前,乔力在和中文老师聊天时,得知湖南是中非经贸合作的热土,便决定来长沙发展。
过去,国际青年留湘发展面临一道政策门槛:办理工作签证需两年工作经验。2023年,湖南在全国率先推出“创业签证”制度,向有意向、有资源的优秀外籍毕业生发放签证,并提供创业指导和帮扶。2024年,乔力从中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顺利获得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2024年首张“创业签证”。同年,乔力入驻片区国际青年创业港,创办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将农业机械、五金产品等“湖南制造”销往非洲市场。如今,公司在谈意向订单金额约30万美元。
今年5月,在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现场,乔力敏锐捕捉到贝宁客户对小型农机的兴趣。他立即赶往以农机制造闻名的娄底双峰县。在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的试验田里,经当地农机手指导,乔力驾驶着旋耕机在泥泞水田里自如耕作。跳下驾驶座后,乔力举起手机拍摄讲解视频发给客户。在乔力看来,这种操作简单、价格亲民的小农机,正是非洲农户急需的“致富帮手”。
自去年12月1日起,中国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日前,中方宣布愿通过商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同时为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提供更多便利,贝宁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更加畅通。一头在中国开拓电商渠道,一头在贝宁开发农产品源头,乔力计划将家乡的优质腰果、棉花引入中国市场。更宏大的蓝图在他心中酝酿:建立非洲版国际青年创业港,支持中国青年“闯”非洲。
“让非洲与中国擦出更美的经贸合作火花。”在一张创业签证的赋能下,乔力许下的心愿,正在变成现实。
一条小鱼,反映经贸合作的共赢活力
长沙坡子街火宫殿,中非经贸博览会“味道湖南”美食市集人头攒动。
“这种风味小鱼很有嚼劲,但好像不是湖南本地品种?”前来体验的游客问。
“没错,这是来自肯尼亚的鳀鱼。”湖南劲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台的工作人员说。
从肯尼亚来到湖南后,这种银色的小鱼被送上智能化生产线,变成美味的海鲜零食。为了一包只卖不到1元人民币的休闲零食,建立起一个跨越半个地球的产业链,凭的是什么?
“鳀鱼虽小,但产业不小。”劲仔食品集团董事长周劲松说,鳀鱼零食正是企业销量最大的单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需要进口数万吨鳀鱼干。”
肯尼亚拥有很大的渔业发展潜力,然而渔业加工产业链并不健全。“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发现当地渔民捕鱼主要是乘小船手工撒网,危险性很高,收入却很低。”周劲松说。2018年,劲仔食品集团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肯尼亚建设水产品初加工基地。“一开始,光伏发电系统、锅炉、制冰机等设备都要从中国运过去。到后来,我们更多是引入理念、工艺和技术。”周劲松说,企业组织了专业品控团队,在当地培养相关技术人才,“2021年,这一项目已经成为肯尼亚渔业部质检员国家培训基地”。
2023年6月,来自基地的首批野生深海鳀鱼产品在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亮相。“从此以后,每年都有肯尼亚鳀鱼稳定批量输入。今年4月,又有50吨肯尼亚鳀鱼顺利抵达湖南。”周劲松表示。
一条小鱼的故事,串起了中非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的发展历程。数据显示,中非农产品贸易规模2024年首次突破700亿元人民币。中非农业合作正从单纯的贸易往来,转向更深层次的产业链建设与技术合作拓展。
一位专家,牵起授人以渔的感人情谊
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幕前夕,来自冈比亚的47岁农民穆萨·达博将一袋冈比亚生长的中国杂交水稻稻米,恭敬地放在了袁隆平的墓前。
目前,非洲已有2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西郊的马义奇镇,湖南援非农业专家胡月舫早早就来到了田里,和当地农民一起劳作。“丰收,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看着眼前的景象,胡月舫十分欣慰。
2007年,中国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2008年,胡月舫作为中国首批援非农业专家来到马达加斯加。
刚来那阵子,胡月舫和同事们面临着想象不到的困难:没有电,用太阳能板给手机充上电,才能与远方的家人联系;白天穿越灌木林、原始森林,一走就是十几公里,摩托车一坐就是大半天;晚上借住在农户家,在稻草上挨过一夜又一夜;缺少农具,就自己画图纸,找当地铁匠铺打出耙子……经过十几年努力,胡月舫和同事们成功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5个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是当地水稻的3倍。这也是中国首次在非洲培育成功并通过当地政府审定的一批杂交水稻品种。
好种子,还需要好的种植技术。胡月舫挨村给当地农民讲课,手把手教他们科学田间管理。多年来,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举办了数百场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间接传授技术给数万名农民。“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教会怎么种,更是提供全产业链的手把手扶持。”胡月舫说。
“中国专家提供的种子和技术,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马义奇镇安扎罗法克村农民扎那说,这3年种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达到7吨,收入多了,盖了一栋新楼房。
如今,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9万公顷。被问起为什么长期坚守非洲,胡月舫说:“杂交水稻让我们吃饱了饭,我也想让非洲兄弟吃饱饭。”
朴素的话语里,浓缩着中非人民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深情厚谊。(来源:《人民日报》)
7月4日,驻中非使馆举办“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主题研讨会,中非执政党“团结一心运动”青体事务全国书记及十余名重点省市地区书记与会。
使馆同志着重介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伟大历程,并表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方愿与“团结一心运动”党等中非政党加强经验交流、深化互利合作、增进国际协调,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内涵。
中非方一致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包括中非等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借鉴。期待同中国共产党加强治国理政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早日迈上属于中非自己的现代化发展快车道。(来源:驻中非使馆)
7月3日,驻利比里亚使馆举行媒体吹风会,尹承武大使出席,利每日观察家报、新黎明报、非洲首页报、新闻报等14家媒体代表参加。
尹大使介绍中利关系、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及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国际调解院成立等情况,就台湾问题阐述中方立场。尹强调,中方愿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致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贺信精神,推动中利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尹并回答记者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来源:驻利比里亚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