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清晨6点,当西非“微笑海岸”班珠尔的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我与冈比亚非政府组织联合会主席恩吉女士已然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我们受中国驻冈比亚大使馆邀请,参加由中国商务部主办、中国国际减贫中心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官员农村发展与减贫研修班”。此刻的行囊里,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满心的好奇。我深知,这绝非一次寻常的公务出行,而是一段注定要重塑认知、改变人生轨迹的非凡征程。当返程的航班划破天际时,我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之行彻底颠覆了我对农村发展、脱贫攻坚的固有认识,深刻领悟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思想伟力。
中国经验:借鉴中国的减贫智慧
此次研修班直击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如何让每个社区都能有尊严地挣脱贫困枷锁?通过系统授课、深度研讨与实地走访,我们全景式地领略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成功让8亿多人口脱贫的伟大跨越。这一载入人类史册的成就绝非偶然,它根植于中国政府高瞻远瞩的政策规划,受到基层民众广泛参与的有力驱动,更源于对人的发展潜力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铺就了中国的减贫奇迹之路。
从北京到普洱:亲历减贫实践的温度
我们的足迹并未止步于繁华的首都北京,而是一路向南,抵达了云南省普洱市,一座被葱郁绿意包裹、坐拥丰富生物多样性、以醇厚茶香享誉世界的边陲小城,它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最好见证。
探访澜沧县景迈山无疑是我此生最震撼的经历之一。站在连绵起伏、绿意盎然的万亩茶园中,我深切感受到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一片小小的茶叶,竟能撑起整个社区的生计根基。在这里,世代相传的茶农们,不仅以种茶为生,更以敬畏之心守护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茶文化传承、创新创业与可持续发展在这片土地上完美交融。我们还走进了当地一所为年轻人提供农业技术、酒店服务等技能培训的职业学校,所学技能与当地市场需求高度契合。学生与家长告诉我们:正是这样的教育,打破了代际贫困的循环,让年轻人真正成为家乡蝶变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崭新的人生:拥抱美好新生活
走访那些成功脱贫的社区,是此行最让我动容的时刻。几年前,这里的贫困家庭还居住在简陋破旧的房屋中,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触及。如今,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力支持下,他们只需分期支付少量款项就可以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聆听村民们娓娓道来的脱贫故事,我猛然领悟:消除贫困从来不只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在于让每个人重拾尊严、获得安全感,点燃对未来的无限希望,这正是中国减贫工作最温暖的底色。
产业赋能:减贫路上的坚实支撑
中国的减贫故事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在云南,我们走进了一家医用橡胶加工厂,当地工人生产的医用手套不仅供应中国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工厂选址紧邻村庄,让村民们可以兼顾家庭和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心愿。我们还考察了一个规模化牛油果种植项目。广阔的田野不仅是种植作物的农田,更是承载着民生期盼的农业战略投资高地。它既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保障了村民生计稳定,更筑牢了区域粮食安全的屏障,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攀登长城:触摸古老的中国文明
文化之旅中,我们探访了包括长城在内的中国历史地标,攀登长城是我毕生的梦想。当双脚踏上这蜿蜒起伏的砖石,千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长城建于千年之前,绵延超2.1万公里,至今仍是坚韧、团结与和平的象征。攀登途中,虽有体力的挑战,但每向上一步,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磅礴力量,这份体验终生难忘。
感悟与启示:照亮冈比亚的减贫之路
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度。她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从实现脱贫攻坚到稳步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在不断巩固发展成果,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返贫,真正做到了“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这对冈比亚的启示清晰而深刻:只要拥有坚定的政治意愿、科学系统的战略规划,以及社区民众的广泛参与,减贫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必须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便是中国减贫实践带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的两周时光,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的认知。返程时,我带回的不仅是关于美丽城市、友善人民的温暖回忆,更怀揣着一份坚定的信念:冈比亚也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减贫之路。从社区到家庭,从政策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终将走出一条适合冈比亚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即将告别这个非凡国度之际,我想说:感谢中国,感谢这里毫无保留的知识分享、热情真挚的款待与直抵心灵的精神激励。致我的同行者们:祝愿大家旅途平安顺遂,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传递变革精神的使者,把在中国亲眼见证的奇迹与智慧,带回自己的国家,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来源:驻冈比亚使馆,作者:恩迪・索维,冈比亚《自由报》记者)
中非友好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






